六道轮回之三善道

一、    天道
天道亦名神道,为三善道之一。简而言之,指的是人死后去归天当神明,享受人间烟火,受人敬仰、祭扫与膜拜。通常我们称人死亡,谓其归天或做神,是对亡者的尊敬之言。事实上人死后归天为神,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必须有相当的福报,或者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条件。亦即人活于世上的时候,必须有着诸多的德行、善行、建功、立业……等。那欲界六重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
欲界天,是依然还有欲望存在的天道,但他们的欲望和比起人道来说,要轻得多。欲界天依据天人福报大小来划分,可以分为六重天。越往上的天,其天人福报越大,同时对欲的贪着也越轻。

      第一重天:四天王天
佛经中说,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山腰,分东南西北四大天区,每一个天区各有一天王,就是佛寺天王殿里供奉的东方持国天王、南方增长天王、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。
四大天王的职责是守护四大部洲,包括须弥山周围的小山;管理各种鬼神,不令侵损人类,维持天下太平。佛经中说,如果四天王失驭,则鬼神就会作乱,日月星宿失度,导致人间风雨不调,必有战乱灾荒。
四天王天寿命是人间五百岁。

     第二重天:忉利天
忉利天,位居于须弥山的顶端,有三十三个天国,又称三十三天。此天中央为帝释天,为天主释提桓因(帝释)居住,所居之地叫善现城。八方各有八个天国,四角四峰有帝释天的保护神金刚手居止。
忉利天的天人身高一由旬,衣重六铢(约2.4钱),寿命一千岁。一日相当于人间一百年。

       第三重天:夜摩天
夜摩天,位于须弥山上的虚空中。此天“日月光明上照不及”,故称夜摩天。此天的天人,常常思维善法,持戒清净。虽然没有彻底断除欲望,但也不会因贪欲而造下恶业。故而又叫“善时天”。
此天人民,身上都自带光明,因而没有黑夜。他们以莲花开合来分昼夜。莲花开,即正念现前,莲花合,即正念隐。
夜摩天人身高一里半,衣重三铢(约合1.2钱),寿命二千岁,一日相当于人间二百年。

      第四重天:兜率天
夜摩天之上,是兜率天。此天人民于欲知足,已经断掉了欲贪,故而也叫知足天。
此天天人身有光明,高二里,衣重二铢(约合0.8钱),寿命四千岁,一日相当于人间四百年。
此天的宫殿分内院和外院。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(候补佛)所居的净土,现在是弥勒菩萨住持。外院则为欲界天。对于修道者来说,兜率天,尤其是兜率内院,是不少佛教徒向往的归宿。《楞严经》中讲,此天“不接下界诸人天境,乃至劫坏,三灾不及”,是个清静安全的去处。

      第五重天:化乐天
兜率天之上,是化乐天。此天的天人能随意变化出种种悦意器物,随意娱乐,故称“化乐天”。此天也叫“化自在天”。此天的天人,能常常思维、修行正法,对于自身的各种欲望,不需要借助知足念,就能让贪念自然不生,所以能得自在乐。不过,在遇到外缘时,仍染会被染着,乃至贪念现前,不得自在。
此天天人身高二里半,衣重一铢(约合0.4钱),寿命八千岁,一日当人间八百年。

      第六重天:他化自在天
化乐天之上,是他化自在天,这是欲界天的最上层。此天众生,不仅对于自身的各种欲望自然不起贪念,有自在乐;遇到外缘时,也不会被贪相染着,故外缘也自在,所以叫“他化自在天”。
此天人身高三里,衣重半铢(约合0.2钱),寿命一万六千岁,一日合人间一千六百年。

       欲界天人的生活
在《正法念处经》中说,忉利天以下,天人有贫富之别,但夜摩天以上直至色界诸天,贫富皆等。欲界六天的天人,相貌端严美丽,不仅无病无苦,寿数甚长,而且不忧生计,衣食自然,不劳而得。欲界天的宫殿园林器物等,皆清洁典丽,此等娱乐享受,纵然人间富贵,也难及万一。
此外,欲界天人还有很多殊胜之处。据《长阿含经》中说,他们能够自在地飞来飞去,没有阻碍。他们的身体不是由皮肉筋骨组成,所以不会疲累,也没有臭秽的大小便。天人皆善业化生,天女不会有生产之苦。他们不眨眼,身上的颜色能随意变化,喜欢青色就变青色,喜欢黄色就变黄色。
欲界有男女,也有男女生活。在《虚云和尚全集》中讲:“欲界诸天有淫欲,四天王天与人间同,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,只过风不流秽,夜摩天则执手成淫,兜率天但对笑为淫,化乐天以相视为淫,他化天以暂视为淫。”淫欲越少,越不纠缠、男女生活便越自在。
对于人道众生而言,欲界天或许是享福地。对于欲界众生而言,欲界天或许是消福场。越是享福多,越是消福快,福报消完,会继续往下堕。若是不想办法出离六道,那么众生就是这样在六道轮回中上上下下,来来回回流转,永不停歇。

二、   阿修罗道
阿修罗道也属三善道之一,亦有称之为魔道。许多人会质疑:既然名为魔道,为何又说是三善道之一呢?因人死后之所以会成神明或阿修罗,皆由于其在世之时,诸恶不做、诸善奉行,操守清廉、安分守己、遵纪守法……等,所以,阿修罗于神明一般,均属于善之道也。
那么人死后为何不入天道而入阿修罗道呢?这是因其在世的时候,虽然也是一心向善、诸恶不做、诸善奉行、操守俱佳等等,但却是嫉恶如仇、骄漫高傲、争强好斗、猜疑善妒等。或是仅独善其身,却唯我独尊,较无谦逊、包容的胸襟和德行。故当属无有福德、无有福报之善,于是死后无入无道,只好入阿修罗道。
阿修罗乃善而好斗、修持而骄漫、嫉恶而无容恶之德,系其美中不足之处。但若有突破性之醒悟或觉悟,亦能修成正果,此即魔亦能成佛之理。毕竟阿修罗亦懂得修行、修持、诸恶不做、诸善奉行者,终归是属善而不于善与恶,不免沉沦于六道轮回中。

      三、人道
人道亦属于三善道之一,即是现在我们人的世界。但必须知道,此生为人并不代表来生来世亦能为人。人们常言:做人难、难做人。因为,人此生的所作所为,所种下的种种善业、恶业,将决定人死亡以后何去何从?可能下地狱、上天堂、做神明、当饿鬼、变畜生或再投胎为人。当然亦可能超生了死,脱离六道轮回之苦,而成佛、菩萨、罗汉等,此即是进入了四圣道中。
六道中,人道亦属于善道,可见为人毕竟是一件好事。但此生为人而来世亦想为人,仍须俱足为人的条件。基本上,人在世的时候,虽无大善行、大德行、大功德,但至少亦须是诸恶不做——即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等等,最起码的为人四大戒律。

  虽然说,人道似乎是三善道之末,但至少总比下地狱、当畜生、变饿鬼等等,强过好多了。尤其是,人尚可以借着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等修行,亦有可能当神、成佛。因此,今生有幸能投生为人,可以说是一种神报,自当好好珍惜。以上三道为三善道。

   四、人生八苦
人界相对六道来说是苦乐参半。怎么个苦乐参半呢?佛教云人生八苦,即是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
一、生苦:
生之苦,人多不复记忆,事实上,十月胎狱之苦,且不必说,即出生之际,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,通过狭窄的生门,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。脱离母体之后,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,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,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,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。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,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。

    二、老苦:
唐人诗云:“公道人间惟白发,贵人头上不会饶。”老,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。韩愈祭十二郎文云:“吾年未四十,而视茫茫,而发苍苍,而齿牙动摇”四十如此,未免早衰。但即使天赋过人,或摄生有术,到了七十岁八十岁,上述现象总会发生。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,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,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,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,至于衰老对于女人,则更为残酷,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,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。由明眉皓齿,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,老态龙钟,固然使人感慨,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?

    三、病苦:
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,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。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,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,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,也许有人说,科学进步,新药日出,只要有钱,何愁治不好病?其实不然,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,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,如小儿麻痹症,癌症,在近年来日渐增多。进一步说,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,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,精神分裂,妄想狂,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,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? 本来四大假合之身,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,病了,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,短时间还好受,倘长年缠绵病榻,日与药物为伍,这种痛苦,岂可言喻?

     四、死苦:
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,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,一个血肉之躯的人,到底能支持多久?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,只留下千古笑柄。盖宇宙万象,生住异灭,周而复始。有生就有死,有成就有坏,法尔如是,安有例外?佛经上说,非想非非想天,寿长八万四千大劫,但报终仍当堕落,不出六道轮回。 既然如此,则死之于人,也就不足为异了!无奈“壮志未酬身先死”,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,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,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,四大分离,呼吸困难,心里有千言万语,一句也说不出来。这时娇姿稚子,环绕榻前,生死离别,凄惨无比,尤以将死未死之际,这一生所作所为,善善恶恶,一一自脑海映过。对于那些善的,无愧于心的,会感到欣慰宁静,但对那些恶的,有背天理良心的,将会感到懊悔,痛苦和恐怖。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,神识受业力牵引,堕入恶道,所谓“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人之痛苦,尚有甚于此者乎?

    五、爱别离苦:
语云:“乐莫乐兮新相知,悲莫悲兮生别离,”生死离别,人间惨事,青春丧偶,中年丧子,固然悲痛万分,即使不是死别,或为谋求衣食,或因迫于形势,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,也将感到痛苦。然而,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亲如父子,近如夫妇,亦难得终身相守,又何况其他呢?万法无常,爱别离之苦,是谁也无可避免的。

    六、怨憎会苦:
和爱别离苦相对的,是怨憎会苦。意气相投的朋友,海誓山盟的爱人,恩爱情深的夫妻,或膝下承欢的子女,或生离,或死别,一切不能自主。但相反的,那些面目可憎,语言乏味;或利害冲突,两不相容的人,偏又聚会在一起。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,能够终身不见,岂不眼前清净?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,繁杂万端,“不是怨家不聚头”,在某些形势下,愈是互相怨憎的人,愈被安排在一起,如影随形,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,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?

 七、求不得苦:
想获得某一件东西,经济力量达不到;想谋求某一个位置,僧多粥少谋不到。甲男爱上了乙女,乙女却属意于丙男。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,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。这些都是求不得苦。莫说求不得,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,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。山谷易满,人欲难平,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?不满足,即有所求,求而不得,岂不苦恼?

八、五阴炽盛苦:
五阴即是五蕴,五阴集聚成身,如火炽燃,前七苦皆由此而生。色阴炽盛,四大不调,而有疾病之苦。受阴炽盛,领纳分别,使诸苦转本加极:想阴炽盛,想相追求,而有爱别离,怨憎会,求不得诸苦。行阴炽盛,起造诸业,又为后来得报之因,且因行而迁流不停,而有老衰之苦。识阴炽盛,起惑造业,三世流转,而有生死之苦。

     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、坏苦、行苦的三类:
苦苦:
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,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,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,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、衰老的痛苦、病变的痛苦、死亡的痛苦; 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: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;求不得苦:是所求不能如愿;怨憎会苦:是怨家路窄,低头不见抬头见。以及五蕴炽盛苦:即五蕴身 心不平衡的痛苦。

       坏苦:
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。以佛法的智慧来看,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,其实质也是痛苦的。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,吃饱了就觉得快乐,但如果继续吃下去,还会觉得快乐吗?身体脏了,洗澡觉得快乐,但长时间在水 里泡着觉得快乐吗?无聊时看电视觉得快乐,但没日没夜的看下去觉得快乐吗? 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,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,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 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,于是我们觉得快乐,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,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,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,然而事实不然,当我们带着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,吃一个、两个、三个感到快乐,吃到四个、五个、六 个时,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。吃饭是这样,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,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,因此称为坏苦。

       行苦:
行,是迁流变化义。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,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。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,追求永恒:希望身体永恒、家庭永恒、婚姻永恒、事业永 恒、人际关系永恒、爱情永恒,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,世事无常,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,转瞬即逝。由于我们的认识与世间的事实——行,相违背,因而就有了行苦。总之,娑婆世界,一切莫非是苦。
人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,除了我们的灵魂永在轮回之中以外,多么美好的事物当你开始拥有的时候,当你快乐的享受的时候,你必然会有痛苦的,失去的一刻,这一切你都无法主宰。其实,当你在享受快乐的时候你已经在担忧失去的惶恐了。所以人生若你不明白真相其实根本就没有乐。

五、轮回之因~十善业道
那么众生做了什么事才辗转于六道之中呢?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。
经文: “复有十业。能令众生得人趣报。一者不杀。二者不盗。三者不邪淫。四者不妄语。五者不绮语。六者不两舌。七者不恶口。八者不贪。九者不嗔。十者不邪见。于十善业。缺漏不全。以是十业。得人趣报。”
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佛陀编的谎话,佛陀他从来不说谎话。也许你会问,那如何去求证佛陀说的不是谎话?自己按照佛陀教育的方式去修行自己就可以证明的。
因为“十善业道”是六道轮回的根本之因,所以要想讲明白六道轮回,大家先要简单的明白一下“十善业道”。
十善业包括:一、不杀生,二、不偷盗,三、不邪淫,四、不恶口,五、不两舌,六、不妄语,七、不绮语,八、不贪,九、不嗔,十、不痴。或称十善业道。
这十善业道以身、口、意三个层面中所行十种善行为基准。

第一:不杀生
杀是杀害,生是生命,不杀害众生之生命,名为不杀生。即对一切众生,应一视同仁,勿残杀加 害。佛教讲轮回,生生世世,天下飞的、地下跑的、泥里钻的、河里游的我们都曾经做过,所以杀它如杀我,今生你杀他的果报就是来世一旦业果成熟,他必杀我。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,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,指示众生皆有佛性,故不能杀。而孟子也曾说:“闻其声,不忍食其 肉。”他不言佛性,也是出于仁爱,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。由此看来,能慈心于仁,无杀害生灵,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,争斗仇恨的事,便可消灭,天下岂不太平?

第二:不偷盗
偷谓诈骗潜窃,盗谓强劫豪夺。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,叫做不偷盗。因为一切事物,主权转移, 必依正义,不与取而取,非分取而取,无功而取,都是偷盗的行为。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“利”,致利于合宜叫做“义”。知利己而须利人,利人即利己,自利利 他,叫做“义利”。人人行义利,节俭日用,奉养父母,维持家庭生活,乐其天伦,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,则无偷盗之事发生,社会既可安宁,个人与家庭也能 得到幸福。

第三:不邪淫
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,不得行淫。若非己妻,苟合淫欲,即名邪淫。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,叫做不邪淫,也就是贞良守礼。亦即组织家庭之后,夫妇须相敬如宾,不有其他淫乱行为,便能和睦相处,成为美满家庭。

第四:不妄语
以术愚人,以言诈人,喜说谎话,是说不是,不是说是,叫做妄语。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,不说虚伪诳骗的话。如能远离妄语,便能做到诚实不欺,则父母、兄弟、亲属、朋友,以及人事的接触,彼此都能互相信任,实为得乐之道。

第五:不两舌
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,不离间他人感情。世人不修口业,常有两舌之患:所谓病从口入,祸从口出,两舌灾祸,可导致无风生浪,是非烦恼,扰乱身心,甚至动武伤人,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。苟能远离两舌,说正直话,岂有是非之争端?

第六:不恶口
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,及不说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。常人多患恶口骂人,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,是为大恶口。经云:“犯恶口者,当受畜生果报。”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,可积德成善,为人敬爱。

第七:不绮语
所谓绮语,即花言巧语,轻浮无礼,说不正经的话,导人生诸邪念,或出言戏弄,胡乱开口,以为 取乐,都叫做绮语。说此绮语者,不惟无益自己,且能加害他人,业报所在,死堕恶道,生而为人,永遭轻贱。故要说合于礼仪,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,便叫做不绮 语。如能远离绮语,则心正言顺,彬彬有礼,庄严威仪,也必为人敬仰。

第八:不悭贪
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,叫做“悭”,他人的财物,但欲归我,叫做“贪”。悭贪的人追求财、色、 名、食、睡五欲,莫知所止,便会造出种种罪业,故要远离悭贪,不悭吝自己的财物,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,把谋生得宜的钱财,用以奉养父母,教育子女,家庭费 用外,对于贫病孤苦者,能给与同情慈济,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,即是慈心舍施,经云:“能舍施者,可得富贵。”但不可有贪,佛陀说“贪多业亦多,取少业亦 少,万般苦恼事,除贪一时了。”人生因贪而受苦,因贪而违法乱纪,危害他人社会,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,以对治悭贪。

第九:不嗔恚
嗔恚即遇事不顺,埋恨于心,发怒于形。甚至脾气爆发,可导致杀害灾祸。常人说:“火烧功德 林”,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,嗔恚之火一发,动怒于人,以至动武打斗,发生种种不幸,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,便被它烧得净光。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 嗔恚,即所谓“忍字上面一把刀,为人不忍祸自招,能忍得住片时刀,过后方知忍为高。”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,以远离嗔恚过患,是名不嗔恚,即可成就自利利 他大事业。

第十:不愚痴
愚痴是无明,迷昧,没有智慧,对事理无所明了,不能辨别是非,不信因果法则,固执邪见,无正见正信,胡作乱为。如能接受佛陀教育,增进智慧,便可导入正见,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。佛经说,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,使令远离邪见,是名不愚痴。
六道轮回中,释尊又将十善业分为有漏十善,以漏多漏少分为上中下三品:
一、天法界,天法界的众生修上品十善,兼修禅定,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;
二、人法界,修五戒及中品十善,受人中苦乐之境界;
三、阿修罗法界,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;
四、畜生法界,犯中品五逆十恶,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;
五、鬼法界,犯下品五逆十恶,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;
六、地狱法界,犯上品五逆十恶,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。
至此,六道众生也算是讲完了。对于佛教的一些表述,在大藏经中都有明确的出处,也许大家觉得很枯燥,很没有意思,但是不管你愿不愿意看,玄净都必须要抄录下来,因为那是我们命终之后所要回归的地方。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借假修真的旅行,但很多人连真假都不知道,出道的意义本就在此,只是众生彻底沦陷在了财色名食睡中而不能自拔,所以在此抄录下这些,尽微薄之力,希望同修道友走正法正道,不负此世轮回。

★本文源于互联网,仅供参考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苦修师父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916806.com/?p=21169

(1)
上一篇 2022年8月10日 下午6:19
下一篇 2022年8月10日 下午6:35

相关推荐

您好,有任何疑问请与我们联系!